四川诺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药标准品和新药关键中间体创新技术研发及中试技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
根据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部令第4号)的规定,现将四川诺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药标准品和新药关键中间体创新技术研发及中试技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情况进行第二次公示。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新药标准品和新药关键中间体创新技术研发及中试技改项目
建设单位:四川诺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眉山金象化工产业园金泰路1号
项目类型:技改
项目投资:600万
现有项目建设内容:现有项目位于眉山金象化工产业园金泰路1号万象创新科技产业园孵化楼A2号,主要进行药物标准品、对照品研发平台新药关键中间体及新药筛选实验研究,对实验过程各项参数(配比、时间、温度等)进行不断优化、分析,制备符合相关经济技术指标的小试产品,现有项目不进行临床试验及中试实验、不批量生产。实验过程中有机废气、氯化氢挥发产生的酸雾、部分药品臭气经1套“UV光催化+活性炭吸附装置++碱液喷淋塔(带除湿)”装置处理后通过1根18m高排气筒排放;实验室低浓度清洗废水、碱液喷淋塔废水经中和池中和处理后与生活污水、拖地废水一起依托园区污水预处理池处理后排入园区污水管网,再经眉山市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处理排入醴泉河;通过采取选择低噪声设备、合理布局、加强对设备的定期检查、维护和管理的方式降低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各类固废去向明确,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本建设内容及规模:本项目是租赁眉山金象化工产业园金泰路1号万象创新科技产业园孵化楼A2号一层、二层部分区域进行建设。该区域主要设置:中试车间、实验室、分析室等,仪器设备包括各种反应瓶,反应釜、旋转蒸发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分光光度计、水分测定仪、熔点仪等,建成后主要用于药物质量研究用标准品、对照品研发平台建设以及新药关键中间体创新技术研发及中试项目。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施工期环境影响主要为施工噪声、施工废气、施工废水、固废等方面;运营期环境影响主要为废气、噪声、污水、固废、环境风险等方面。
三、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大气污染物
(1)研发工艺(中试、小试)废气及设备清洗过程中产生的废气
研发工艺(中试、小试)及仪器设备清洗产生的废气包括有机废气和无机废气,有机废气主要成分为甲醛、甲醇、甲苯、二氯甲烷、乙酸丁酯、乙酸乙酯、四氢呋喃、乙醇等,无机废气主要为氯化氢。
本次环评针对不同的产污点位和产污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①本项目中试研发产生废气的点位包括4个反应釜、1台离心机、加压室和中试试验室,针对以上设备产污特点,分别在反应釜进料口侧面和出口顶部设置1个集气罩,共计8个集气罩(收集效率以90%计),离心机房、加压室和中试试验室密闭负压抽风,负压抽风效率按90%计。由于中试过程中有机废气和无机废气均主要产生,无法分开收集处理,根据废气理化性质可知,除碳酸二乙酯、甲苯、硝基甲烷、二氯甲烷外,其余各类废气均易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因此,对于该类废气可汇入现有项目设置的1套“碱液喷淋+过滤棉+UV光催化+活性炭吸附”装置(1#,处理效率按90%计,风量15000m3/h)处理,经该装置处理后由1根18m高排气筒(DA001)排放;②本项目中试试验区溶剂减压浓缩产生的蒸汽90%经冷凝后回收作为危废处置,剩余10%以废气形式进入水箱,经部分吸收处理或不吸收后经水箱连接的管道抽风与①产生的废气一并引至废气处理系统处理后排放;③本项目鼓风干燥机废气经干燥机出风口连接的管道(收集效率按90%计)抽排与①产生的废气一并引至废气处理系统处理后排放;④小试项目产生的实验研发废气经通风橱(4个,风量:2000m3/个,收集效率按90%计)抽排后与①产生的废气一并引至废气处理系统处理后排放;⑤危废暂存间、化学品库房废气经抽排(收集效率按90%计)后与①产生的废气一并引至废气处理系统处理后排放。
(2)设备清洗
本项目设备清洗采用乙醇和纯水清洗,清洗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反应釜设置的集气罩收集后与其他工序产生的废气一并进入废气处理系统(1#,碱液喷淋+过滤棉+UV光催化+活性炭吸附)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废气经18m高排气筒(DA001)排放。
(3)检验废气
本项目依托现有检测设备,由于现有项目检验废气未经收集处理,本次环评要求在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上方分别设置1个万向集气罩(尺寸:直径0.5m,收集效率按90%计)收集检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共2个,检验废气经收集后与其他工序产生的废气一并进入废气处理系统(1#,碱液喷淋+过滤棉+UV光催化+活性炭吸附)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废气经18m高排气筒(DA001)排放。
(4)化学品库房及危废暂存间废气
本项目依托现有项目化学品库房及危废暂存间,化学品库房及危废暂存间试剂挥发产生的少量废气经负压抽排后与其他工序产生的废气一并进入废气处理系统(1#,碱液喷淋+过滤棉+UV光催化+活性炭吸附)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废气经18m高排气筒(DA001)排放。
2、水污染物
由于万象创新科技产业园仅建有一座容积为500m3的预处理池处理园区生活污水,且本项目所在场地位置有限,不适合新建一座污水处理站,因此根据建设单位意向,本项目拟将小试实验间接加热/间接冷却降温废水和器皿三次后清洗废水排入园区预处理池外,其余工序产生的废水经收集后全部作为危废处置。
3、噪声
本项目针对高噪声设备,拟采取的隔声、降噪措施如下:
1)设备选型上应选用先进的、噪音低、震动小的生产设备,安装时采取台基减震、橡胶减震接头以及减震垫等措施;
2)合理布置产噪设备。建设单位在布设生产设备时,注意尽量将高噪声设备集中摆放,置于厂房内合理位置,以有效利用噪声距离衰减作用;
3)各类泵加装减振器,进水管道设可曲挠管道橡胶伸缩接头以减小水锤冲击和水泵振动产生噪声,连接水泵进出口的水管与运转设备连接的管道均采用减振吊架;
4)废气治理系统的所有风机的主排风管和进风管均安装消声器,管道进出口加柔性软接;
5)专人定期维护机械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转,防止设备故障形成的非正常生产噪声。
以上隔声、减振措施可使上述设备的噪声源强下降10~15dB(A);并且各产噪设备均置于车间内,车间对噪声的削减量在15dB(A)以上,因此设备噪声在采取上述措施治理后可确保厂界噪声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的3类标准限值要求,实现厂界达标。
4、固体废物
一般固废包含废实验耗材(未沾染化学试剂)以及废包装材料(未沾染化学试剂),危险废物包含废研发产物、废实验废液(有机废液、无机废液)、废化学试剂、设备/器皿前三次清洗废液、废导热油、废活性炭及过滤棉、废实验耗材(沾染化学试剂)、废包装桶/废试剂瓶以及污染的手套、头套、口罩。一般固废均交废品收购站回收或交环卫部门清运处理,危险废物全部交危废单位处置。
5、环境风险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要求本项目大气环境评价等级最高,为二级评价,其评价范围为项目边界5km以内的范围。本项目的环境风险最大可信事故为反应釜、化学品包装桶破损导致化学试剂泄漏,,造成土壤及地下水体污染。
本项目通过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可将风险隐患降至最低,达到环境可以接受的水平;项目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可靠且可行;项目从环境风险角度分析。
四、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要点
四川诺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药标准品和新药关键中间体创新技术研发及中试技改项目”符合国家、地方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选址及总平面布置合理;项目建设得到了当地多数公众的支持;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周围无明显的环境制约因素。评价表明,项目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在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强化管理的前提下,能够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小,不会导致区域环境质量降低和改变区域的环境功能类别,项目的污染物排放符合总量控制要求,环境风险为可以接受程度。
因此,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项目在所选地址建设是可行的。
五、本次公示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本次公示的主要目的是在项目周围受影响范围内进行回访并征求公众意见,主要事项如下:
(1)您对本项目造成的环境影响防治措施是否满意?
(2)您对本项目在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后,污染物排放做到达标排放是否满意?
(3)您认为在本次环境影响评价中还有什么环境影响因素没有考虑全面?或哪些方面还需改进?
六、建设单位名称和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名称:四川诺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地址:眉山金象化工产业园金泰路1号
联系人:谭春兰
联系电话:138804542946
七、承担该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名称和联系方式
环评单位名称
|
证书编号
|
项目负责人/编制人员
|
在蓉联系地址
|
注册联系地址
|
四川博观智汇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2016035450352014533613000348
|
吴工
联系电话:
18215565929
电子邮箱:
1451724515@qq.com
|
成都市现代工业港北片区通北三路523号
|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街道场镇社区正街57号1幢2单元8号
|
八、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在本次信息公示后,公众可通过网站提交、向指定地址发送电子邮件、电话、传真、信函或者面谈等方式发表关于该项目建设及环评工作的意见看法。
九、信息发布有效期限
请在公告发布之日起的十个工作日内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公示时间:2022年03月24日~2022年04月08日
公示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K6c5uT-4NfhMhuWSwOtlA?pwd=pgtr
提取码:pgtr
十、公众意见表的网络连接
公众意见调查表链接:
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1/201810/t20181024_665329.html